今天我们将展示一个特殊(核)战斗部的储存设施,它隶属于第8军第11独立防空军的一个机动维修技术基地核保障组装旅,位于109防空导弹旅第15防空导弹营“塔崩”(“Tabun”)的作战发射阵地旁。该部队于1991年被裁撤,当时装备的是S-200M“腌猪腿”防空导弹系统。
文中展示的是1979至1981年间,第15防空导弹营官兵的照片,由谢尔盖·扎奥泽罗夫(С. Заозёров)发布于“同学网”中该营老兵群组。这个部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0年,当时在克尼亚泽-沃尔孔斯科耶(Князе-Волконское)村组建了一个防空导弹团,隶属第8军第11独立防空军,由5个装备S-75防空导弹系统的营和一个为各营提供导弹保障的技术导弹基地组成。
展开剩余94%1968年,该团扩编为第109防空导弹旅(部队番号:16802),增加了5个装备S-125防空导弹系统的营和另一个技术营。同时,原来的3个S-75导弹营被裁撤,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独立防空导弹组,包含3个装备S-200系统的营,以及另一个技术营。
到1990年,该旅编成包括:2个S-75营、5个S-125营、2个S-200营、多个技术营和约6个动员后备用营。
苏联解体后,该旅所有装备S-75和S-125系统的营在1991年被裁撤。从1993年起,剩余部队开始换装S-300PS系统。
1994年,该旅缩编为第1529近卫防空导弹团,并因与当年裁撤的第237近卫防空导弹团合并,继承了“近卫”荣誉称号。
顺带一提,该团至今仍存在,现驻扎在完全不同的战备阵地内,隶属俄罗斯空天军第11近卫军,现已换装S-400系统,并承担战备值勤任务。
再次插入一张1979-1981年间第15营的老照片。而我们这次展示的是那个在1991年被裁撤的机动维修技术基地(部队番号32861)中,曾为“塔布恩”第15营提供核战斗部的特殊储存点。该营驻扎在靠近奇尔基村(Чирки)附近34公里处的阵地,其存在几乎没有被提及,而其他营的信息却非常丰富。这也是原作者能特别关注它的原因。
附上一张典型的S-200导弹营阵地示意图。大致可以想象这个防空导弹营的样貌,其通往技术营的道路,以及简化建设版本的技术营附近所建的特殊储藏库。
高超音速飞行实验平台“寒冷”(Холод)照片S-200“安加拉”防空导弹系统配备的5V21(В-860)和5V21A(В-860П)导弹,打击距离可达160公里,高度达20公里,自1967年列装以来不断改进。
1970年,推出了抗干扰能力更强的新型号S-200V“织女星”,使用5V21P(В-860ПВ)导弹,打击距离提高至180公里,高度从300米起。
1971年,S-200M“织女星-M”型号问世,使用统一的5V28(В-880)高爆弹头导弹和5V28N(В-880Н)核战斗部导弹,可打击集群空中目标,射程提升至255公里,高度达300米至40公里,配备新型固体燃料助推器。
此后,还开发了S-200VE“织女星-E”出口型,使用5V28E(В-880Е)导弹,射程缩减为240公里。
1981年,最终改进型号S-200D“杜布纳”诞生,配备抗干扰新型导弹5V25V、5V28M(В-880М)及带核战斗部的5V28MN(В-880МН),射程提升至300公里。
此外,在S-200退役后,基于5V28导弹平台研制了高超音速飞行实验平台“寒冷”(Холод),用于试验高超音速冲压式空气喷气发动机(ГПВРД)。导弹战斗部被替换为专用头部舱,内含飞控系统、液氢储罐及其排出系统、氢气流量控制与测量系统,以及实验用E-57型不对称结构高超音速冲压发动机。
1991年11月27日,该项目完成全球首次高超音速发动机飞行试验,飞行高度35公里,飞行速度超过音速6倍。
导弹发射装置部署在С-200防空导弹系统的标准阵地上。整个导弹营的阵地由六个设有发射装置和装填车辆的平台组成,围绕着发射控制舱的平台而布置。下图是5П72ВЭ型发射装置与5Ю24М装填车的外观。
“防空导弹通讯(Вестник ПВО)”K-2В设备舱照片。在阵地中央,是导弹发射准备与控制用的各种设备舱。
图为K-2В设备舱内部的照片K-2В舱的内部大致就是这个样子。
K-1В目标照射雷达舱的照片阵地以外,还设有目标照射雷达和指挥所地堡所在的雷达技术阵地。
5Н62型目标照射雷达舱准备运输时的照片此外,С-200系统也具备一定的机动能力,其组成部分可以转移至远离固定阵地的野战部署地点。
С-200发射装置通过汽车列车运输的照片所有设备舱均为轮式拖车结构,而发射装置则通过牵引车运输。
部署于野战阵地上的С-200发射装置照片系统可在任意平坦且地基坚实的区域展开部署。
经过土地复垦后,冬天就连乌阿兹车(УАЗ,俄制轻型越野车)都很难驶入这里。
整个防空导弹营阵地如今除了土制掩体之外,已经没什么可看的了。
这个土坑就是过去该营指挥所的遗址,在上世纪90年代初部队撤离后即被复垦。
所以接下来将前往技术营的阵地——也就是导弹准备和转交给发射阵地的地方。虽然那里从90年代起也早已荒废,但为了完整地描绘这套系统,我们还是去看看。
这就是“场地3”上地面设施“建筑物-63”的遗迹——过去机动技术车辆(ПТМ)载着导弹驶入其中进行处理。该建筑具有贯通式车道,配备天车梁,内部进行导弹的解封和机载设备的装配,使用的是自动化检测与试验移动站。
导弹的装配工作在附近的“场地4”完成,设有地面“建筑物-70”——一座装配测试车间,同样带有贯通车道和天车梁。在这里,机动技术车辆上的导弹会安装起飞助推器和战斗部。此外,这里还设有起爆器检查间。然而,如今只剩下一堆碎裂的混凝土瓦砾。
过去这里还设有战斗部运输容器的中转装卸平台、起飞发动机的储存区,以及附近的“场地13”——即地面建筑“建筑物-61”,用于储存处于中等战备状态下的导弹,这是快速积蓄发射能力的主要方式。但所有这些设施如今都已荡然无存。
而技术营指挥所“建筑物-95”的遗址,如今也仅剩废墟。这里曾是整个技术流程与导弹准备作业的控制中枢,内部配有显示导弹状态与工序流程的指挥板,以及通信设备等。为防范低空目标,地堡外还部署了DShKM重机枪。
那我们现在来看看此次前来的最关键部分——我们此行的真正目的地。
这是一块独立的区域,曾位于“第23号场地”,也被称作“基础场地”,周围曾设有两道防御围栏。
区域周围分布着快速搭建的机枪掩体和火力点。
这里曾是部队用的机动核技术保障维修基地的设施所在地。
而整片区域中最关键的建筑就是“62А设施”——它由预制拱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建成,外部覆盖着厚厚的土堤。在日常情况下,这里也用于存放处于中等战备状态的导弹;而在紧张时期,第11独立防空军第8军PРТБ(即前文提到的维修技术基地)的组装分队将会携带特种(核)战斗部ТА-18抵达此地。
下图是该存储设施的示意图。
在仓库入口前,是一块开放区域——“第70号场地”,用于在伪装网下对ТА-18模块进行规定检修作业。
曾经该设施的入口由厚重的防护密封门进行保护。
图为“62А设施”防护门的照片这张图展示的是另一处PРТБ中类似仓库的防护门。门中央设有供人员通行的密封门。
入口地面上还设置有混凝土导轨,以便两辆机动技术车辆(ПТМ)准确驶入。
仓库内部配有机械化货架,可存放四枚导弹。
不过如今,这些货架仅剩下被破坏的地基水泥块。
(插图)为一枚导弹从仓库货架卸载至ПТМ( 特制的装载装置 )的画面,截取自关于摩尔多瓦防空导弹旅的视频。这便是导弹从仓库中转移到ПТМ上的场景。
(插图)为ТА-18特种战斗部及其运输容器的照片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,为了打击集团目标,在S-200M“织女星-M”系统中使用了导弹5В28Н(编号В-880Н)的改进型,其配备了ТА-18型特种(核)战斗部。
这种导弹采用了专为其设计的计算装置、自动驾驶仪、寻标系统、机载电源及高可靠性的无线电引信。同时其火控通道的设备也经过了改进,因此该系统的雷达在常规部署位置并未出现。
(插图)为5В28Н В-880Н导弹装备ТА-18特种战斗部的照片特种战斗部的运输、调试与检查,全部由PРТБ组装分队专门负责,并直接隶属于苏联国防部第12总局——负责所有核弹头相关事务的专门部门。这是一个具有独立指挥系统的部队单位。
在安装战斗部时,技术营代表必须在场监督操作。
而在和平时期,存储核战斗部的“62А设施”则作为常规“61设施”来使用,即用于存放处于中等战备状态的导弹。不过,这些导弹是特别改进型的5В28Н В-880Н,以便于将来装备核战斗部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里缺少完整PРТБ中应有的“85号设施”,通常用于放置5К24型战斗部检测设备车及其他特种车辆。这也从侧面印证:这些设备和战斗部通常是驻留在第8防空军PРТБ的主基地,仅在战时由组装分队携带前来部署。
仓库大厅尽头设有一间配有通风系统的密闭舱室,用于维持设施内部的恒定温湿度环境。
(插图)为通向仓库的通道和一段曾经通往通风与除湿系统的通风管道。
设备本体位于舱室内侧,顶部为通风井的膨胀腔室。
空气就从这里被吸入。
该舱室还设有主配电间,并有一条通往后部出口的通道。
后门处配有气闸门以保证密封性。
出口附近设有“第76号场地”,用于对ТА-18模块中名为“G节点”的组件进行定检。
而“第70号场地”右侧则是名为“74号设施”的简单井状结构,用于存储操作过程中的工业废料。
可惜的是,这片鲜为人知的重要区域,如今也仅剩下一些残垣断壁,但最关键的部分——其存在与意义,仍值得被铭记。
就介绍到这里。
发布于:黑龙江省